欢迎您来到南通吉固建筑工程配套有限公司官网!
我们致力于创新您的安装系统!
We are committed to innovateyour installatinon!
咨询热线:0513-83835678
联系方式:13862054062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方式

手 机: 13862054062

固 话: 0513-83835678

邮 箱:info@ntgego.com

地 址: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工业园区

抗震级别*高的建筑 全球十大*抗震建筑

文章来源:www.ntgego.com 发布时间:2019-12-05     访问人数:156

中国古代抗震建筑设计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较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较低程度。

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技术成熟度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抗击地震的关键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0513-83835678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